close


核時代從對抗到合作的簡史

乙種工業住宅信貸年息借貸增貸轉貸在反核運動對核倫理的規范和塑造下,不但結束瞭美蘇兩國核武裝進程的高歌猛進,使其在追求核均勢的過程中轉為低調的較量,而且也在核訛詐方面變得稍微隱晦一些。文 | 王守謙盡管核能研究早在“二戰”期間就在歐美秘密展開並獲得階段性成功,但從科學傢到主導研制的政治領袖,沒有人真正領略過它超乎尋常的巨大能量。因此,當蘑菇雲在廣島和長崎驟然升起,其殺傷力使整個世界都不禁為之震驚。但有所不同的是,核能武器化讓政治傢感到驚喜,科學傢和普通公眾卻為之驚恐。一場關於核倫理的論辯,由此而在西方漸次展開。“愛因斯坦們”的自白作為核爆炸理論的奠基人之一,物理學傢愛因斯坦是最先公開質疑原子彈的學者。廣島核爆炸數日之後,這位猶太裔科學傢指責美國錯誤使用瞭他的核理論:“我當時是想把原子彈這一罪惡的殺人工具從瘋子希特勒手裡搶過來。想不到現在又將它送到另一個瘋子手裡……我們為什麼要將幾萬無辜的男女老幼,作為這個新炸彈的活靶子呢?”他說:“作為科學傢,我們必須不斷警告人們這些武器的危險性,我們要努力使世界人民,特別是他們的政府意識到,除非他們改變相互間的態度,並認識到自己在形成一個安全的未來中所擔負的責任;否則這些武器必然造成無法形容的災難。”1948年7月,愛因斯坦致函“國際知識界和平大會”,談到瞭政治給核科技帶來的倫理困境:“科學傢的悲劇性命運使我們幫忙制造出來瞭更可怕、威力更大的毀滅性武器”,鼓吹知識界團結起來,“防止這些武器被用於野蠻的目的”。愛因斯坦的另一位猶太裔同行、美國核武計劃領導者之一奧本海默也在接受美國陸軍感謝狀時,對核武擴散的可怕後果感到憂慮。他說:“如果原子彈被一個好戰的世界用於擴充它的軍備,或被準備發動戰爭的國傢用於武裝自己,則屆時人類將要詛咒洛斯·阿拉莫斯的名字和廣島事件”。奧氏希望全世界人民團結起來,以免因為相互對抗而引發核戰爭。但是,美國官方和具有官方背景的學者卻更願意看到原子彈的戰略意義,而不願回應科學傢有關核能技術倫理的質疑,以免給美國的核能研究和武器化進程造成困擾。因此,在“二戰”結束後的前五年,愛因斯坦等人的呼籲幾乎沒有得到美國決策者的任何響應。佈羅迪是美國著名軍事外交戰略學傢,他認為,核能徹底改變瞭傳統的戰爭手段,至少會使美國擺脫另一種能源——燃油對轟炸機航程的影響,因為“原子彈出現後,不再需要考慮載油量的問題瞭。一顆原子彈的重量不會占據飛機太多的裝載量。一般任務隻需要每架飛機裝載一顆原子彈的轟炸機群一次出擊即可完成。如果可以無需返航、以犧牲機組人員的代價來完成任務的話,轟炸機的航程會更遠”。原子彈甚至能抵消其他形式的戰爭能耗,因為它“具有獨自達到決定性結果的能力,陸軍和海軍的作用,即使不會消失也將大大削減”。佈羅迪的評論顯然更符合美國政府對原子彈戰略影響力的評估。1945年10月,總統杜魯門致函國會,要求後者撥款支持核能研究和核武庫建設,這對於美國的國際地位意義重大。他說,“核能的釋放如同在國內事務中一樣,也在國際關系中形成瞭一種極具革命性的力量,無法在舊有的思維框架中來思考它”。“二戰”結束初期,美國普通民眾對核武發展的態度是曖昧和模糊的,愛因斯坦等人在核能領域的倫理焦慮並沒有在他們那裡獲得共鳴。相反,美蘇兩大政治集團的冷戰使局勢相對緊張。核威懾替代實戰,成為雙方開展戰略競爭的主要手段。被核綁架的世界由於早期的核武研究和生產需要大量的人力、資金和技術投入,有太多的民眾和部門被拉入並依賴上瞭這個產業鏈條。美國學者霍爾斯鮑姆認為,冷戰使無數美國人成為核產業的食利者。“數以萬計的文武官僚,他們每天上班下班的工作內容,不外建造核武器及計劃核戰爭。也有數百萬的工人,他們養傢糊口的職業,全在於這套核子恐怖行業的存在。還有科學傢與工程師,他們的任務,則是找出可以提供百分之百安全保證的決定性‘科技突破’。此外,還有絕不輕言放棄其豐厚戰爭財的軍火商,以及推銷其恐怖理論,鼓吹戰爭之必要性的戰爭專傢學者”。很顯然,這個附著在核產業鏈條上的龐大人群,不可能成為反核科學傢的擁躉。較之於反核科學傢的勸導,來自政治方面的壓力顯然對美國核政策影響更大。從1945年到朝鮮戰爭爆發,蘇聯核試驗的有關情報像雪片一樣湧向美國總統的橢圓形辦公室。核壟斷有可能被蘇聯打破的擔憂,使白宮和五角大樓更加難以顧忌國內知識界的警告,在核武化的路上走得更快更遠。在無法遏止蘇聯核試進程的情況下,美國政府內部曾出現與蘇聯合作控核的動議,期望以此使這一競爭者的核武水平保持在可控范圍內,同時使自己保持競爭優勢。陸軍部長亨利·史汀生曾向總統杜魯門建議,與蘇聯和英國達成一項共同條約,限制原子彈在戰爭中的應用。但是這項動議立刻就遭到瞭同僚的嚴厲批評。海軍部長弗雷斯特爾聲稱,“原子秘密是美國人民的財產,不可與蘇聯分享。”國務卿迪安·艾奇遜則幹脆否定瞭它作為議題的可行性。杜魯門總統的最終選擇是——保守秘密,盡可能保護美國的既得利益。1949年8月,蘇聯在哈薩克草原上爆炸瞭第一顆原子彈。為瞭避免核軍備競賽,美國總統杜魯門向國會遞交原子能咨文,聲稱要通過交流瞭解他國核動態,並利用聯合國這一新的國際組織加以規范和約束。國際原子能委員會宣佈成立後,美國代表巴魯克提出瞭原子能管制計劃。但在蘇聯代表葛羅米柯看來,它過於強調懲罰而非約束,並且以保護美國既有核優勢為依歸。杜魯門自己對此也持保留態度。他認為,“隻要原子能管制問題還沒有達成協議,我們就必須跑在任何可能的競爭者前面。我深信隻要我們在原子能發展上把握住領先權,這個巨大的能量就能幫助我們維持和平”。吊詭的是,政治因素使美俄兩國執著於核競爭,也制約著兩國的核競爭。雙方在無法確保首先消滅對方的情況下,反而因為“恐怖平衡”而加強瞭交流以避免誤判。美國學者沃爾夫斯認為,原子彈事實上使對蘇政策變得謹小慎微,“與其說原子彈是迫使俄國人做出讓步的合適工具,倒不如說它可能成為我們外交的障礙”。蘇、美兩國“高質量的威懾力量”將是和平最可靠的保證,“這比任何條件都更能使兩國的觀點和利益相互接近”。兩國由此具備瞭開始第一輪控核磋商的可能。核倫理沒能撼動的,被政治狠狠搖晃瞭一下。朝鮮戰爭結束前後,新當選的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開始微調核政策。美國作為影武者與蘇聯在朝鮮半島的較量,使他對戰略核力量過度發展的意義表示懷疑。當原子能委員會主席約翰·麥科恩要求進一步提高核反應堆能力以滿足軍事需求時,艾森豪威爾深感震驚,因為核武器的管理機構在擁有瞭足以摧毀一切目標的能力後,還想要擁有三倍的儲備。他當選數月後,蘇聯繼美國之後,宣佈第一顆氫彈試爆成功。核戰爭的可怕前景,使得艾森豪威爾開始考慮人類命運而不是單單關心美國的政治私利。他說,“無論文化和傳統、價值標準和語言方面有什麼不同,俄國領袖們也是人類,他們也想活下去”。逼迫美蘇兩國表現出合作姿態的,還有這一時期世界性反核運動的擴大與發展。1954年3月1日,美國原子能委員會在馬紹爾群島的比基尼島上進行核試驗,造成近海捕魚的日本漁船“福龍丸”23人受到嚴重輻射,該船無線電通訊員死亡。這一悲劇使長期以來相對低迷的反核運動活躍起來。世界議會組織發表聲明,批評美蘇兩個“敵對國傢正在進行所有時代最危險的軍備競賽。”世界教堂委員會則呼籲核國傢尤其是美蘇兩國停止核試驗。一些在歐美頗有聲望的學者成為反核運動的主力,其中尤以英國哲學傢伯特蘭·羅素為最積極。他後來回憶說,“我覺得我必須找到一種方式使這個世界理解它正面臨的危險”。1955年,羅素在愛因斯坦的支持下,發表瞭《關於核武器的聲明》,即著名的《羅素·愛因斯坦宣言》。這份有11位諾貝爾獎得主簽名的文件寫道:“在未來任何世界大戰中肯定要動用核武器,這樣的核武器肯定要威脅人類的持續生存,鑒於這樣的事實,我們強烈要求世界上的政府認識到,並公開承認,不能通過世界大戰實現自己的目的。因而,我們強烈呼籲尋求和平手段,解決他們之間的種種爭端”。“恐怖平衡”下的合作在現代科學與國際政治錯綜復雜的關系史上,1955年無疑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年份。在這一年,來自10個國傢、屬於東西方不同陣營的22名科學傢,在加拿大新斯科舍省的小漁村帕格沃什首次舉行“帕格沃什科學與世界事務會議”,對核武器試驗的後果、軍控協議以及科學傢的道義責任進行討論。著名的“帕格沃什運動”由此發端,並接連在大西洋(600558,股吧)兩岸的歐美各國掀起規模浩大的反核運動。1958年1月13日,43個國傢的9000名科學傢致信聯合國秘書長,要求立即簽訂一項停止核試驗的國際協議,使這一運動達到瞭高潮。不僅如此,羅素作為“帕格沃什運動”的領袖,還在《新政治傢》雜志發表致美蘇兩國領導人的公開信。他勸告艾森豪威爾和蘇聯新任領導人赫魯曉夫,應從全人類而不是政治私利的角度考量核時代的兩國關系。人類的生存已經由於冷戰和核競賽而處於危險邊緣,美蘇不但有義務把科學所創造的力量和資源用於滿足人們追求幸福的願望,而不是強化他們對原子浩劫的恐懼,而且還有一項共同利益,即防止這個世界因為更多的國傢擁有或追求核武而陷入極端無序狀態。由於美蘇領導人先後都對這封公開信進行瞭正式答復和來往駁辯,這也因此成為知識界與政治傢圍繞核問題而進行的第一次交鋒。盡管赫魯曉夫和代替艾森豪威爾應辯的杜勒斯都對限制核武發展的提議虛與委蛇,並將核軍備競賽的責任推給對方,但他們都不得不承認,人類的“理性”和“良知”與核戰爭水火不容,唯有限制核武發展和擴散,才能維系世界和平與人類存續。這場有關核倫理的爭論和宣傳,對上世紀六十年代的美國政治產生瞭雖然微妙卻極為深遠的影響。1960 年,新一屆總統競選期間,兩黨候選人都在宣佈政綱時對反核運動進行瞭回應。民主黨的候選人漢弗萊和史蒂芬孫分別向反核集會表達瞭敬意。共和黨候選人尼克松也發誓要與蘇聯達成禁止核試驗條約。最終勝出者肯尼迪則宣佈,他反對恢復地下核試驗並發誓當選後不會首先恢復核試驗,並在日內瓦追求“充滿活力的”禁止核試驗談判並“真誠地追求達成一個完全的裁軍協議”。盡管肯尼迪後來食言,準備恢復大氣層核試驗,但態度已不再積極。其演講起草人和傳記作者西奧多索倫森說:“他不想看到蘑菇雲的畫面,不想看到任何核爆炸的報告,和盡可能小的刺激全世界的禁止核彈的遊行”。反核運動對核倫理的規范和塑造,不但結束瞭美蘇兩國核武裝進程的高歌猛進,使其在追求核均勢的過程中轉為低調的較量,而且也在核訛詐方面變得稍微隱晦一些。肯尼迪內閣的國務卿臘斯克回憶說,政府傾向於在與無核國傢的沖突中避免使用核武器,因為在當時的氛圍中,“核國傢如果用核武器攻擊無核國傢的話2016房屋貸款率利最低銀行一覽表信貸年息將背上該隱的罵名”。事實上,美國的許多盟國也受到瞭這場世界性反核運動的影響,以致於一些國傢對美國在本國領土上部署核武器的反應開始謹慎起來。1962年,臘斯克曾尖刻地抱怨說,“美國一直卑躬屈膝地懇求部署它的武器,然而即使如此,國傢的回答仍然是——不”。毋庸置疑,科學傢們的努力並沒有阻斷各國政客覬覦核武的雄心和進程,但也並非一無所獲。從1963年核禁試條約、1968年核不擴散條約到1972年限制戰略武器第一階段會談和生物武器協定,“帕格沃什運動”都以世界性民權運動的方式發揮瞭重要作用。世界核版圖和核武器的原罪意識被基本上固定瞭下來。

新聞來源http://news.hexun.com/2013-09-09/157852360.html東湖法拍撤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cm75mk98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